未标题-3.png  0533-5281018

未标题-2.png  English

石油添加剂
您当前的位置 : 首 页 > 新闻动态 > 产品百科

对目前润滑油界几个敏感话题的浅见(续三)

2020-04-28 16:52:39

 不好意思,这次小文推出的时间间隔过长,道个歉!

 接着说“经济配方和性价比”。

 有一个前提。我以为,复合剂配方的演变过程,国内外大同小异,基本上是一个路数,原因有二:

 ⑴ 润滑油产品的研发,基本遵循①设备对用油提出要求;②根据设备的相关机械参数,润滑介质在参与设备的润滑过程中所受的力学、流变学、金属相变学的工况,设计润滑介质(油)的性能;③寻求可提供相关性能的添加剂(化学结构);④考虑这些添加剂复配以后的协同性及对抗性;⑤性能测试和实车试验验证;⑥提出产品标准。

 ⑵国内的产品研发,从提水平而言,依然是在学习国外先进技术,能跳出国外先机技术之窠臼,谈何容易。

 注意,这里说一下我对“实验”和“试验”的理解。

 所谓实验(experiment),是对抽象的知识理论所做的现实操作,用来证明它正确或者推导出新的结论,它更具有探索性,我们的基础研究就是如此。所谓试验(test), 指已知某种事物的时候,为了了解它的性能或者结果而进行的试用操作,与实验不同,它是一种检测性的操作,它偏重于应用 。所有的试验都是实验,反之则谬。

 也因此,我们在研发合成一个新的添加剂品种的时候,在进行一个新的复合剂品种的研发的时候,多用“实验”;在对一个产品进行合格与否进行检验的时候,我们多用“试验”。所以严格说来,实验室和化验室(检验室)并不是一个概念。


 1990年代的汽油机油,SF级别已经算是中高档了,复合剂的添加量以SF计,大概是9~10%的水平。发展到现在,如果SF这档油还在的话(美国已经淘汰),剂量该是4~5%的样子。也就是说,与二十几年前相比,使用一半的量的添加剂,即可达到同样的性能指标。那么,原因不外乎:

 ①配方技术的进步。经过各门相关学科领域的技术进步以及实验手段的水平提升,我们对添加剂以及它们之间的复配规律的认识水平有了相应的提高,配伍性(包括协同效应和对抗效应)研究的深入,通俗一点儿将就是人们在使用各添加剂时的扬长避短的手段,更加的纯熟。

 ②添加剂品种的丰富。1990年代,国内有限的添加剂品种,屈指可数,清净剂、分散剂、抗氧防腐剂,选择性不大,即使进口品种,碍于产品成本的问题,也不可随心所欲地选用。现在不同了,各种抗氧剂、辅助抗氧剂、除了钙盐,镁盐、钠盐不一而足,分散剂也有多功能品种,尤其是,粘度指数改进剂,品种明显丰富。

 ③化工工艺技术水平的进步。这直接导致了我们的添加剂品种品质的提升,随之而来的结果就是各单剂的性能有所提高,有效成分提高,杂质减少。一个明显的例子,就是粘度指数改进剂,其聚合工艺的提高,使得理想组分的含量增加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分子量分布变得更加理想(我们希望的分子量分布范围更窄),这也就是说,我们油品的剪切安定性更好,更难被氧化,油泥积碳倾向趋好,无形之中可以少用清净剂分散剂而达到碱剂量的目的。


 插一句嘴,我们润滑油行业所涉及的原材料,从分子水平来认识,可以说每一个品种都是混合物,基础油是,添加剂亦然,与从纯化学角度所认识的物质或分子,并不是完全一个意义上的概念。所以,刚入行的新近毕业的大学生甚或是博士生,考虑我们的润滑油产品时,往往以纯化学的思维方式来认识,很容易走入误区。即使是从纯化学的概念出发,我们的润滑油产品也涉及有机化学、电化学、分析化学、界面胶体化学等不同领域方向。所以,千万不要小看一个润滑油。这是题外话。

 剂量的减少,并不意味着价格的降低,有添加剂品种多少的问题,也有每个添加剂品种的价格问题。鉴于工艺的复杂、原材料的精度,以及化合物结构的新颖,举个例子,效率极高的抗氧剂以及辅助抗氧剂,当然比普通的抗氧剂价格来得高。如果价格相比贵出一倍甚至更多,那么剂量减少一半,反而调油成本不降反升,这容易理解。

 所以,经济不经济,作为油品调和厂家,从生产成本考虑,还是以“调油成本”为基础为宜,以产品最终性能指标为准为好。


标签

最近浏览:

相关产品

相关新闻

服务热线:0533-5281018      服务传真:0533-5281548      地 址: 中国 山东 淄博市 淄川区经济开发区发展路5号